荷馬(古希臘文Ὅμηρος,拼做Homēros)係古希臘詩人,寫過史詩IliadOdyssey。不過荷馬係咪真有其人,就各有各講,未有定論。

荷馬像

作品

編輯

荷馬研究史

編輯
想知多啲:荷馬研究荷馬問題

古代

編輯
 
11世紀手稿「湯利荷馬」嘅一部分。上邊同右邊嘅文字係註釋

荷馬研究係最古老嘅學術課題之一,可以追溯到古代。[1][2][3] 不過,荷馬研究嘅目標喺過去幾千年都有所改變。[1] 最早保存落嚟嘅荷馬評論,主要係關於佢對神嘅描述,好似柯洛芬嘅色諾芬尼咁嘅敵對批評者就譴責呢啲描述係不道德嘅。[3] 據講,寓言學者雷吉翁嘅忒亞根尼為荷馬辯護,認為荷馬詩係寓言[3] 《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喺古希臘同希臘化文化入面被廣泛用作教科書。[1][3][4] 佢哋係第一批教畀所有學生嘅文學作品。[4] 喺希臘化同羅馬時期,《伊利亞特》,特別係前幾卷,比《奧德賽》受到更多關注。[4]

由於呢啲詩喺古典希臘教育中嘅重要地位,為解釋文化或語言上難以理解嘅部分,發展出大量註釋。[1][3]希臘化同羅馬時期,好多詮釋者,特別係相信荷馬詩傳達咗斯多葛學說嘅斯多噶學派,將佢哋視為寓言,包含隱藏嘅智慧。[3] 可能部分因為荷馬詩喺教育中嘅廣泛使用,好多作者都認為荷馬嘅原本目的係教育。[3] 荷馬嘅智慧受到如此廣泛嘅讚揚,以至於佢開始獲得幾乎係原型哲學家嘅形象。[3] 拜占庭學者好似帖撒羅尼基嘅尤斯塔提烏斯若望澤策斯喺十二世紀為荷馬作品製作咗註釋、擴展同註釋[5][3] 單係尤斯塔提烏斯對《伊利亞特》嘅註釋就已經好龐大,喺21世紀嘅印刷版本中佔據咗差唔多4,000頁特大紙,而佢對《奧德賽》嘅註釋仲要額外增加咗差唔多2,000頁。[3]

現代

編輯
 
德米特里奧斯·哈爾科孔迪勒斯編輯嘅荷馬作品首次印刷版本(editio princeps)嘅一頁。佛羅倫斯,1489年。 法國國家圖書館

1488年,希臘學者德米特里奧斯·哈爾科孔迪勒斯佛羅倫斯出版咗荷馬詩嘅editio princeps(首版)。[3][6] 最早嘅現代荷馬學者對荷馬詩嘅基本研究方法同古代學者一樣。[3][2][1] 喺古代非常盛行嘅荷馬詩寓言解釋重新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嘅主流觀點。[3] 文藝復興時期嘅人文主義者讚美荷馬係典型嘅智慧詩人,佢嘅作品包含隱藏嘅智慧,通過寓言呈現。[3] 喺文藝復興時期嘅西歐,維吉爾比荷馬更廣泛地被閱讀,而荷馬經常通過維吉爾嘅視角被理解。[7]

1664年,弗朗索瓦·埃德蘭,奧比尼亞克修道院院長同廣泛讚美荷馬係智慧典範嘅觀點相反,對荷馬詩作出咗嚴厲批評,宣稱佢哋係不連貫、不道德、無品味同冇風格嘅,荷馬根本冇存在過,呢啲詩係由無能嘅編輯匆忙將無關嘅口頭歌曲拼湊埋一齊。[2] 五十年之後,英國學者理查德·本特利得出結論話荷馬的確存在過,但佢只係一個默默無聞嘅史前口頭詩人,佢嘅作品同流傳落嚟嘅《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冇乜關係。[2] 根據本特利嘅說法,荷馬「寫咗一系列歌曲同說唱詩,喺節日同其他歡樂日子自己唱嚟賺啲少少錢同搵食;佢為男人寫《伊利亞特》,為另一個性別寫《奧德賽》。呢啲零散嘅歌曲直到庇西特拉圖斯嘅時代,即大約500年之後,先被收集埋一齊成為史詩形式。」[2]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沃爾夫1795年出版嘅《荷馬序論》認為,後來被收入《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嘅大部分材料原本係公元前十世紀以短小、獨立嘅口頭歌曲形式創作嘅,[8][9][2] 喺口頭傳統中流傳咗大約四百年之後,喺公元前六世紀由識字嘅作者組合成為《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嘅原型版本。[8][9][2] 沃爾夫認為,喺被記錄落嚟之後,呢兩首詩經過廣泛嘅編輯、現代化處理,最終形成咗佢哋目前藝術統一嘅狀態。[8][9][2] 沃爾夫同「分析派」學派喺十九世紀領導咗呢個領域,佢哋試圖恢復原始、真實嘅詩歌,認為呢啲詩歌被後來嘅增生所掩蓋。[8][9][2][10]

分析派學校入面有兩個陣營:一個係支持「歌謠理論」,認為《伊利亞特》同《奧德賽》係由大量短小、獨立嘅歌曲組成嘅;[2] 另一個係支持「核心理論」,認為荷馬原本作咗《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嘅較短版本,之後被後世詩人擴展同修訂。[2] 一小撮反對分析派嘅學者,被稱為「統一派」,佢哋認為後來嘅增添更優秀,係單一有靈感嘅詩人嘅作品。[8][9][2] 到咗1830年左右,荷馬學者嘅中心關注點,即係荷馬係咪真係存在過、荷馬詩係幾時同點樣產生嘅、佢哋點樣流傳、幾時同點樣被記錄落嚟,以及佢哋嘅整體統一性,被稱為「荷馬問題」。[2]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分析派學校開始喺荷馬學者中失去支持。[2] 佢冇完全消失,但越嚟越多人覺得佢係一條已經被否定咗嘅死胡同。[2] 大約喺1928年開始,米爾曼·帕里艾伯特·洛德喺巴爾幹半島研究民間吟遊詩人之後,發展出咗「口頭程式理論」,認為荷馬詩原本係通過即興口頭表演創作嘅,依賴傳統嘅修飾語同詩歌程式。[11][10][2] 呢個理論獲得咗好廣泛嘅學術認可,[11][10][2] 解釋咗荷馬詩中之前令人費解嘅好多特徵,包括佢哋異常古老嘅語言、大量使用固定修飾語,以及其他「重複」特徵。[10] 好多學者得出結論話「荷馬問題」終於得到咗解答。[2]

同時,「新分析派」試圖彌合「分析派」同「統一派」之間嘅鴻溝。[12][13] 新分析派試圖追溯荷馬詩同其他而家已經失傳但現代學者仍有一啲零碎認識嘅史詩之間嘅關係。[2] 新分析派認為,通過分析現存嘅《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喺結構同細節上嘅異常之處,可以推斷出早期版本嘅史詩嘅情況。呢啲異常之處指向《伊利亞特》嘅早期版本,喺嗰度阿賈克斯扮演咗更重要嘅角色,阿開亞人派去見阿基里斯嘅使團由唔同嘅人物組成,帕特羅克洛斯真係被特洛伊人誤認為係阿基里斯。佢哋仲指向《奧德賽》嘅早期版本,喺嗰度忒勒馬科斯去搵佢老豆嘅消息唔係去斯巴達搵墨涅拉奧斯,而係去克里特搵伊多墨涅烏斯,忒勒馬科斯喺克里特同佢老豆相遇,並同佢串謀喬裝成預言家忒奧克呂美諾斯返回伊薩卡,佩涅洛佩喺故事早期就認出奧德修斯,並同佢串謀消滅求婚者。[14]

當代

編輯

大多數當代學者雖然喺詩歌起源嘅其他問題上有分歧,但都同意《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唔係由同一個作者創作嘅,呢個判斷係基於「喺敘事方式、神學、倫理、詞彙、地理視角上嘅好多分別,以及《奧德賽》某啲段落相對於《伊利亞特》明顯模仿嘅特徵。」[15][16][17][2] 差唔多所有學者都同意《伊利亞特》同《奧德賽》係統一嘅詩,即係每首詩都顯示出清晰嘅整體設計,唔係單單將無關嘅歌曲串埋一齊。[2] 大家仲普遍同意每首詩主要係由一個作者創作嘅,呢個作者可能好大程度上依賴較早嘅口頭傳統。[2] 差唔多所有學者都同意《伊利亞特》第十卷嘅《多隆篇》唔係原詩嘅一部分,而係由另一個詩人後來插入嘅。[2]

有啲古代學者相信荷馬係特洛伊戰爭嘅目擊證人;有啲則認為佢可能喺戰爭之後500年先出現。[18] 當代學者仲係喺辯論呢啲詩嘅寫作日期。[19][20][2] 喺呢啲詩嘅創作背後有好長嘅口頭傳播歷史,呢個令準確日期嘅搵尋變得更加複雜。[21] 喺一個極端,理查德·詹科根據語言分析同統計,提出兩首詩都係喺公元前八世紀寫成嘅。[19][20] 巴里·B·鮑威爾將《伊利亞特》同《奧德賽》嘅創作時間定喺公元前800年到750年之間,呢個係基於生活喺公元前五世紀末嘅希羅多德嘅陳述,話荷馬喺佢自己嘅時代之前四百年「而唔係更早」(καὶ οὐ πλέοσι)出現,仲有呢啲詩冇提到重裝步兵嘅戰術、土葬,或者識字呢啲事實。[22]

馬丁·利奇菲爾德·韋斯特認為《伊利亞特》呼應咗赫西俄德嘅詩歌,所以最早都係喺公元前660-650年左右先創作嘅,而《奧德賽》可能係一代人之後嘅作品。[23][24][2] 佢仲解釋《伊利亞特》入面有啲段落反映咗對公元前七世紀中期喺古代近東發生嘅歷史事件嘅認知,包括公元前689年辛那赫里布摧毀巴比倫,同公元前663/4年亞述巴尼帕攻陷底比斯[2] 喺另一個極端,有啲美國學者好似格雷戈里·納吉就將「荷馬」視為一個不斷演變嘅傳統,隨住傳統嘅發展變得越嚟越穩定,但一直到公元前二世紀中期先停止變化同演變。[19][20][2]

「荷馬」係一個詞源不明嘅名字,喺古代圍繞住佢建立咗好多理論。其中一個聯繫係同希臘文ὅμηροςhómēros '人質''保證')有關。現代學者提出嘅解釋傾向於反映佢哋喺整體荷馬問題上嘅立場。納吉將佢解釋為「將(歌曲)組合埋一齊嘅人」。韋斯特提出咗可能嘅希臘同腓尼基詞源。[25][26]

史實

編輯

就算到咗廿一世紀初,仲有唔少人質疑荷馬係咪真係IliadOdyssey呢兩首史詩嘅作者:事實表明,當代(同荷馬同期)嘅文獻好少可提到荷馬呢個人;對於荷馬喺邊度出世或者做過啲乜,學界所知甚少;有唔少人懷疑,IliadOdyssey各部份查實係由唔同人作嘅,每部份都畀聽到嘅人口耳相傳,期間因為流傳而走咗樣,傳咗一排後先畀人攞文字紀錄低—而荷馬做嘅只不過係集結前人嘅創作,編成兩首史詩;甚至有啲人懷疑,荷馬呢個人根本就唔存在,啲希臘人之所以會話「首史詩係荷馬作嘅」純粹係因為佢哋想搵一個單一作者,嚟做呢兩首偉大史詩嘅創設神話[27]

引咗

編輯
  1. 1.0 1.1 1.2 1.3 1.4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1307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West, M. L. (December 2011). "The Homeric Question Today".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55 (4): 383–393. JSTOR 23208780.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Lamberton, Robert (2010). "Homer". 出自 Grafton, Anthony; Most, Glenn W.; Settis, Salvatore (編).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449–452. ISBN 978-0-674-03572-0.
  4. 4.0 4.1 4.2 Hunter, Richard L. (2018). The Measure of Homer: The Ancient Reception of 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7. ISBN 978-1-108-42831-6.
  5.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1308
  6. "Homer Editio Princeps". Chetham's Library. 喺7 January 2021搵到.
  7.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1310
  8. 8.0 8.1 8.2 8.3 8.4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1311
  9. 9.0 9.1 9.2 9.3 9.4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1312
  10. 10.0 10.1 10.2 10.3 Taplin, Oliver (1986). "2: Homer". 出自 Boardman, John; Griffin, Jasper; Murray, Oswyn (編).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Classical World.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50–77. ISBN 978-0198721123.
  11. 11.0 11.1 Foley, John Miles (1988). 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英文).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342607.
  12.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1313
  13.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0968
  14. Reece, Steve. "The Cretan Odyssey: A Lie Truer than Truth".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115 (1994) 157–173. The_Cretan_Odyssey
  15. West, M. L. (1999). "The Invention of Homer". Classical Quarterly. 49 (2): 364–382. doi:10.1093/cq/49.2.364. ISSN 0009-8388. JSTOR 639863.
  16.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0605
  17. Latacz, Joachim; Bierl, Anton; Olson, S. Douglas (2015). "New Trends in Homeric Scholarship" in Homer's Iliad: The Basel Commentary. De Gruyter. ISBN 978-1614517375.
  18. Saïd, Suzanne (2011). Homer and the Odyssey (英文). OUP Oxford. pp. 14–17. ISBN 978-0199542840.
  19. 19.0 19.1 19.2 Graziosi 2002, pp. 90–92
  20. 20.0 20.1 20.2 Fowler 2004, pp. 220–232
  21. Burgess, Jonathan S. (2003). The Tradition of the Trojan War in Homer and the Epic Cycle (英文). JHU Press. pp. 49–53. ISBN 978-0801874819.
  22. Powell, Barry B. (1996). Homer and the Origins of the Greek Alphabet.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17–222. ISBN 978-0-521-58907-9.
  23. Hall, Jonathan M. (2002). Hellenicity: Between Ethnicity and Culture (英文).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235–236. ISBN 978-0226313290.
  24. Template:Harvc DOI:10.1002/9781444350302.wbhe0330
  25. Graziosi 2002, pp. 51–89.
  26. West, M. L. (1997). The East Face of Helicon: West Asiatic Elements in Greek Poetry and Myt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 622.
  27. More reasons why the Greek poet Homer may never have existed. The Washington Post.